梁興國:“喚醒”摞荒地 種植水稻有賺頭
摘要:梁興國,男,漢族,奉節縣紅土鄉人,1958年4月出生,中共黨員,現任重慶紅土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。2007、2008年,梁興國兩度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種糧大戶十大標兵;2009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,榮獲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;2010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、全國勞動模范、奉節縣退伍軍人創業標兵。

古生村依山傍水,有上千年歷史??倳泚淼酱迕窭畹虏?。房子雕梁畫棟,院落干凈整潔,植物生機勃勃,看到一家七口“四代同堂”,他十分高興??倳浾f:“這里環境整潔,又保持著古樸形態,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。
-
梁興國展示優質大米
http://upload.xfjw.net/2022/0331/thumb_630_420_1648713506917.jpg img/water1.png -
紅土鄉白鶴壩水稻種植現代農業園
http://upload.xfjw.net/2022/0331/thumb_630_420_1648713506557.jpg img/water1.png -
查看翻地情況
http://upload.xfjw.net/2022/0331/thumb_630_420_1648713506258.jpg img/water1.png -
紅土鄉白鶴壩農民收稻忙
http://upload.xfjw.net/2022/0331/thumb_630_420_1648713506883.jpg img/water1.png -
搭建廠房
http://upload.xfjw.net/2022/0331/thumb_630_420_1648713506682.jpg img/water1.png -
檢查大米包裝
http://upload.xfjw.net/2022/0331/thumb_630_420_1648713506580.jpg img/water1.png -
學習種植技術
http://upload.xfjw.net/2022/0331/thumb_630_420_1648713507604.jpg img/water1.png
全媒體記者 周海媚
梁興國,男,漢族,奉節縣紅土鄉人,1958年4月出生,中共黨員,現任重慶紅土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。2007、2008年,梁興國兩度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種糧大戶十大標兵;2009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,榮獲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;2010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、全國勞動模范、奉節縣退伍軍人創業標兵。
近期,在奉節縣紅土鄉白鶴村白鶴壩水稻種植基地,村民們搶抓晴朗天氣對田地進行翻整,呈現一派忙碌的春耕景象。
“趁現在天氣好,趕緊把土地翻耕出來,接下來就要育苗、播種了。”64歲的梁興國在水稻田里,查看工人翻地情況。他告訴記者,“在種植水稻過程中,整地是非常重要的環節,由于稻田連作會導致土壤失去養分,通透性極差,這樣會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。”
下崗回家種田成為“土專家”
2002年,因為鄉鎮機構改革,當了十多年臨時工的梁興國被辭退了——他下崗了。
“農技站站長還不是被辭退了……”回到家里,梁興國聽聞左鄰右舍的閑言碎語,悶著不吭聲。
“不就是下崗了,沒什么不得了,既然回來了,那種田就種好。”一直默默鼓勵著梁興國的家人提議道。正在梁興國一籌莫展時,家人鼓勵他繼續種水稻。
頓時茅塞頓開的梁興國情緒振奮起來,他白天在地里干活,晚上便學習農業科技知識,還自費到萬州農科所和重慶農科院參加農業科技專題培訓班。梁興國說,“我一個高中生是憑自己的能力坐上了農技站站長的位子,我要是一直頹廢下去,以后這張老臉往哪擱。”
學習了一年后,梁興國與家人商量,把自家的六畝地作為水稻試驗田。在經過水稻旱育秧、無盤育秧、拋秧等新技術探索后,最終總結出水稻無盤育秧是低成本、高產量的科學栽培方法,他試驗田里的秧苗比周圍村民的秧苗長勢都好。隨后,梁興國又在栽插環節嘗試新技術,改為寬窄行栽插,采取水稻根部顆粒施肥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這一年,梁興國家的水稻畝產達到600公斤以上,比其他農戶的普通種植增產四成以上,并且稻谷顆粒飽滿、口感好。
自家田取得初步成效,有好幾個村民要求拜梁興國為師,他也將自己摸索出來的種糧技術無償傳授給大家,大家親切地稱他為“土專家”。
新栽培技術試驗成功,不僅讓梁興國嘗到了甜頭,更增添了他的信心。
流轉土地率先實現機械化種植
“可惜六畝地太少了,這新栽培技術適合大規模種植。”看著因村民們外出務工而撂荒的土地,梁興國覺得很浪費,一時起了流轉土地的想法。
2003年,重慶市政府為了鼓勵農民復耕撂荒地種糧食,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,梁興國抓準機會以每畝地450元的價格,承包了60畝撂荒地,并從湖南農科院引進“湘晚秈13號”優質稻,實行規?;N植。
一年效益比一年好。2005年,梁興國又投資45萬元,承包了鄉里常年欠收的1000畝冷浸田,打造科研示范園。
“一臺微耕機相當于六頭牛的工作效率,而且成本還降低了一半。”梁興國說,他添置了3臺微耕機和一臺插秧機,率先在奉節縣實現了機械化種植,并在稻田里集中平衡施肥、殺蟲燈物理滅蟲、秸稈還田等新農業技術,將新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集成起來。
這一年,冷浸田喜獲豐收,畝產高達450公斤,創造了當地水稻種植的奇跡。在他的帶動下,紅土鄉不少村民也恢復了種糧積極性。
推行“訂單種植”帶村民增收
2007年春季,梁興國到紅土鄉太陽村推行“訂單種植”。為了打消村民們的顧慮,梁興國拿出令人心動的“訂單”——最低保護產量450公斤、最低保護價4.8元/公斤。
為提高種植技術,他每年均聘請重慶市農技總站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專家現場授課,邀請本鄉及周邊鄉鎮農技干部參與學習。同時,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,為了提高產量,他先后尋求湖南省農業科學院、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的技術支持,主動承接農業科研院所的新品種試驗,選種了渝香203等多個優良品種。
2009年,梁興國積極響應政府實施的農業區域經濟合作大戰略,實施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運作模式,成立奉節縣紅土米業有限責任公司,與云陽、奉節、巫山三縣16個鄉鎮的種糧大戶簽訂“優質稻訂單種植”合同五萬多畝,總產量超過三萬噸,培養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種糧大戶20余戶。
“種了幾十年水稻,還從未賣過這么多錢。”揣著賣優質稻收入的錢,村民李大爺笑得合不攏嘴。他告訴記者,梁興國不僅免費給貧困戶提供水稻種子,而且還以5.4元/公斤的高價收購稻谷。
近年來,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,梁興國新建育秧大棚2個800立方米,購置了微耕機、插秧機、收割機60臺,在紅土鄉白鶴村白鶴壩建設了奉節縣首個宜機化示范區,使水稻種植畝用工從16個減少到9個,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。同時,為延伸產業鏈條,他先后投資1600余萬元擴建加工廠房,建設了渝東北最大的晾曬、儲藏、加工、包裝生產線,年加工能力提升到2萬噸,實行了生產、加工、銷售一體化。
現如今,水稻基地也輻射帶動了紅土鄉大埡村、太陽村,公平鎮沙灣村、龍王村等3鄉鎮10余個村的種植。
近年來,梁興國一心致力于水稻種植、加工、銷售,致力于水稻新品種、新技術的推廣,帶領當地群眾共同增收;大力實行糧食品種優質化、耕作機械化、生產規?;?,走出了一條發展糧食生產的新路子。
“現在大家都追求一個品牌,就算是優質大米,沒得個牌子,也賣不出個好價格。”梁興國說,為打造優質米品牌,他注冊了“夔門紅土”貢米商標,帶著貢米多次參加國家級優質米產品展銷會,他種的稻米多次榮獲國家及省市級優質大米殊榮。
寸土寸金。梁興國憑借自己的努力“喚醒”摞荒地種植水稻,他的實際行動也證明了種田很有賺頭。
編輯:謝模燕
網友評論